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信宜市农业科技工作现状及对策

    信息发布者:沈永猷
    2017-04-05 11:54:42    来源:信宜市人民政府   转载

    【摘要】分析了信宜市农业科技工作现状,结合实际,查找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贡献率,助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农业科技工作;现状;对策

     

    信宜市是广东省50个山区市(县)之一,全市总面积3080平方公里,总人口1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98.4万人。有耕地48.7万亩,水田36.5万亩,山地350万亩。近年来,信宜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和贡献率逐年提高,有力地推动信宜市新农村建设,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全市建成了粮食、水果、禽畜、编织、林产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果百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林牧业总产量百强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等多项称号。同时还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超级稻生产示范县、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示范县。2012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72.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90.4元。

    1    信宜市农业科技工作现状

    1.1  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绿色证书”、“万名农民中专生”、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党员“1921”等工程顺利实施,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农民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以来,全市通过抓好10大科技示范基地、100名科技指导员和1000个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和发展,明显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推广效率。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700多期,培训农民15万多人次,印发资料45万多份,培养造就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2  “科技兴粮”工程有效实施。全市建成了2个万亩示范区,4个千亩示范片和15个百亩示范点,辐射带动高产面积20万亩。华优86、天优998、龙优665以及水稻“三控”栽培、超级稻高产栽培等一批良种良法得到广泛推广。粮食生产实现连续13年稳定增产,屡获殊荣。2005年和2008年,信宜市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2009年被列为全省40个产粮大市之一。20072010年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0.7万亩,平均亩产395公斤,总产31.9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9.9万亩,平均亩产432公斤,总产23.5万吨。

    1.3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全市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建成水稻、水果、蔬菜、药材、禽畜五大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7个,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8个。“信乡牌优质米”、“信宜三华李”、“信宜怀乡鸡”、“信宜凼仔鱼”等4种农业品牌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全市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00多家。建成多个生产、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茂名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产品加工率不断提高,仅水果加工企业(厂家)达50多家,年加工水果超10万吨。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年总产值达30多亿元。

    2    存在问题

    2.1  农民科技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本市不少有文化的青壮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习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

    2.2  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由于本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农产品销售多以鲜(活)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3  农业科研、推广经费不足。本市农业科技科研、培训、推广等经费一直未纳入财政预算。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技科研、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

    2.4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待完善。一是人才短缺。本市现有基层农技干部105人,平均每位技术员要负担近万名农民培训、指导任务,工作任务艰巨。二是人员老化。在105个农技干部中,年龄超过45岁以上的农科人员占农技人员总数的65%35岁以下的不足10%,农技队伍青黄不接,农技推广工作的可持续性受到较大影响。三是推广手段陈旧。由于推广经费保障不足,推广体系硬件建设滞后,推广手段落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3    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科技投入水平。

    一是健全机构。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切实把科技兴农工作列入重要议程,成立科技兴农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等。要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强化检查,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二是加大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把农业科技资金的投放置于农业发展整体规划中全盘考虑,依法将农业科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培训等所需经费增长情况相应增加资金投入,形成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及投入增长机制。要对本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扶持资金使用效益。

    3.2  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要明确农业科技研发的重点和方向,立足本市农业生产实际,以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以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延长链条、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联系和合作。整合科研、教学、推广的力量,针对影响或限制本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研究攻关和推广,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联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本市特色农产品的提质增效。要加快对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信息技术、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一批高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形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高端技术体系。

    3.3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一是继续抓好传统优势农产品及配套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要紧紧围绕本市三华李、优质米、山楂甜柿、竹子、茶叶、南药、高脂马尾松、木薯马铃薯、花卉、油料作物等十大特色作物和怀乡鸡、优质肉猪、淡水鱼、牛羊、肉兔等五大特色畜禽产品,加快配套技术的推广进程。并进一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依托本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打造一批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以十大种植业和五大养殖业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带动和促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本市农业跨越发展。

    二是认真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精神,抓住建设“产粮大市”的政策机遇,在本市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较高起点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实施新一轮的“科技兴粮”工程,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市粮食产业。

    三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遴选和形成一批新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抓好良种良法的组装配套和集成推广,持续提高农业良种率和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扩大  “天优3550”、“龙优665”、“华优86”等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的覆盖面,加快推广日本甜柿、沙塘桔、无核鸡心黄皮、优质木菠萝等优、新、稀、特水果,不断优化农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推进农业生产良种化、特色化、效益化。加大力度推广旱稀抛秧技术,水稻“三控”栽培、超级稻高产栽培、大果优质三华李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村沼气技术、三黄鸡养殖、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实用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4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指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一是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科技赶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为载体,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抓好农民培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向农民传授科学种养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应用水平,培养一批实用人才和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关键农时和作物生长关键时期,深入生产第一线,因时制宜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现场培训及指导活动,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三是抓好农业科技的宣传工作。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墙报等平台和张挂横幅标语,派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全面地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的意义、作用以及科技致富典型等,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致富的良好风气。

    四是紧抓省委、省政府实施“双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机遇,加强农村劳动力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百千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和指导,稳步提高本市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是加快建设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农村电子信息网络,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对市场供求、技术、农产品价格等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和发布工作,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的信息化,解决农民因信息不灵导致的盲目生产问题。继续办好本市《现代农业》电视节目,不断充实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充分发挥好《现代农业》品牌效应,使之成为本市乃至全省农业科技教育的一个名牌。

    3.5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以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契机,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农技推广系统的行风政风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技干部教育、管理、培训、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农技干部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水平。要逐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打造高效便民的服务平台。要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技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根据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经费,充分发挥农技干部在农技推广中的生力军作用。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